中国耕地分类大揭秘:五种耕地与土地保护法规
中国耕地分类大揭秘:五种耕地与土地保护法规
土地不仅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,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。在中国,耕地是按用途和灌溉条件分为几类的,具体来说有五类:首先是那些有稳定水源和灌溉设施的“灌溉水田”,这类耕地能在一般情况下保证水稻等水生作物的正常灌溉;“望天田”则没那么幸运了,它们没有灌溉设施,只能靠天降雨水来种植水生作物;接下来是“水浇地”,它主要是除了水田和菜地外,有条件进行灌溉的土地;“旱地”则全靠自然降水来种植旱作物;最后是“菜地”,这里一整年几乎都在种植蔬菜,包括大棚用地。
耕地还能从使用频率上分为两大类:“常用耕地”和“临时性耕地”。“常用耕地”是指那些经常耕种、能够保证收成的土地,分为条件好的基本农田和条件差但不破坏生态的可用耕地。《土地法》对这类耕地保护得非常严格,没有官方批准,任何人都不得随意占用。而“临时性耕地”,也叫“帮忙田”,通常指的是在常用耕地以外,临时耕种却不能保证收成的土地。《水土保护法》规定,那些坡度超过25度的地方要逐渐退耕还林,以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。
国家对耕地的保护是全方位的。如果有非农业建设项目需要占用耕地,国家要求占用者要么开垦等量且品质相当的新耕地,要么支付耕地开垦费用。省级和地方政府负责监督开垦进程,并保证耕地总量不减少。如果出现耕地减少的情况,责任单位必须在一定期限内补充开垦,且需得到国务院的审查和验收。特殊情况下,省级和直辖市政府如果在新建设用地后无法补偿耕地数量,还须向国务院申请减免开垦耕地的数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