闽南建筑元素识别,闽南建筑特色
闽南的建筑具有非常明显的相同性,可以结合和闽南地区的民俗以及当地的材料进行设计,然后进行严谨的空间布局。所以很多人在学习这些建筑的时候,都会被其魅力所吸引。要是大家才刚刚了解闽南建筑文化,可以看看闽南建筑元素识别以及闽南建筑特色,相信会逐渐被古人的智慧所吸引。
闽南建筑元素识别
闽南建筑元素识别方法多,从建筑外观看,无论是富家宅院,村落民居,抑或寺观庙宇,皆大量运用红砖,朱红色的墙壁给人明显而强烈的闽南印象。朱红色予人温暖亲切之感,在绿色大地上,红砖建筑尤为突出。世界上欧洲的英国、法国与德国多用红砖,而中国大部分地区多用青砖,这种建筑风格是否为外来的影响,也成为考古学界饶有兴味的课题。
其次,闽南建筑无论寺庙道观或民间宅第,屋顶多喜作曲脊,曲面特别明显,并且弯曲度随着建筑规模变化,越是高等级的寺庙或士绅宅第,其屋脊起翘越明显,被称为“燕尾脊”,民间相传要具备官位才能建燕尾脊。闽南式建筑的屋瓦有朱色与青色两种,但屋脊却少用瓦,而是以砖砌出曲线,外表粉刷白灰这是一种现场手工才能完成的屋脊,与中国北方多用琉璃瓦件砌脊大不相同。也因为系匠师在屋顶上完成,因此发展出各种工艺,例如彩画、泥塑、镶瓷或陶片剪粘,屋顶的曲度由工匠判断制作,多彩华丽,成为视觉的焦点之一。
看了外观,我们走进闽南建筑内部,特别是寺庙,会发现闽南传统建筑保存了宋代建筑的许多特征。在宋朝李诫《营造法式》这部建筑专著中,特别绘有向上略弯曲的“虹梁”与成排相迭的斗棋“襻间”,这些宋朝的构造特征都可在闽南建筑上看到。闽南古建筑较少做天花板将梁架遮住,反而喜将梁柱斗棋露出来,施之精细雕刻,最明显的是瓜柱雕成“瓜筒”形,圆胖形的瓜筒下方还伸出爪子,有力地包住梁身,彰显它的力学美感!
闽南建筑特色
1、红砖白石双坡曲,黄金良在其著作《泉州民居》中认为,泉州传统民居造型朴素,色彩和谐明亮,空间层次明确,石材与片砖插花砌筑的墙体,山花与入口的红砖贴面,形成强烈的个性。特别是本地所特有的橘红色贴面砖和层面瓦,使建筑呈现了统一的暖色调。“色感异常强烈,形成特色的红砖文化区。”
泉州地区的这种红砖在烧制时,由于堆叠形成特有的印记,而印记在建筑时因刻意整齐堆叠,形成别具一格的建筑装饰。至于“双坡曲”,是指屋脊两边的瓦面并非如其他地方的直线坡度,而是略下弯呈弧度下降。从外观上看,其独特的“曲线美”能给人美感,但科学上也有其道理。黄金良分析认为,这种“双坡曲”,使得雨水在屋面流下时,先蓄势下滑,后在屋檐口完成“冲刺”,出得更远更彻底。
2、出砖入石燕尾脊,出砖入石是闽南红砖区建筑中一种十分独特的砌墙方式,利用形状各异的石材和红砖交垒叠砌,因其外观而得名。相传明末,闽南地区发生大地震,地震过后当地人民就地取材,利用坍塌破碎的砖、石、瓦、砾构筑成了这样一道独特的墙体,后来被人们广泛应用,沿袭成风。用这种方法砌成的墙不仅坚固防盗、冬暖夏凉,而且古朴美观,成为我国民居建筑艺术的一大杰作。在虫寻埔等沿海一带,也有用海蛎壳作为出砖入石材料的。据说这种材料从非洲等地运来,成为泉州对外交往密切、“梯航万国”的一个佐证。
据考证,我国古代有敬天的思想,而屋脊上的“鸟”有如天使,是一种通天的灵物,能通天敬神,燕尾脊由此而来。燕尾脊是正脊做成曲线的形状,两端往上翘起,类似上弦月形,而在尾端分叉为二,像燕子的尾巴一样。在传统建筑中,燕尾脊约定俗成是代表主人曾经中举,或是用在宫庙上,但在泉州古厝中,只要规模稍大的大厝都可见到。
通过以上的详细分析,大家应该知道闽南建筑元素识别以及闽南建筑特色。其实闽南建筑的特色非常丰富,以上介绍的只是冰山一角,如果大家对此感兴趣,可以多了解各种各样的闽南建筑特色文化,而且也可以到当地走一走,一方面可以放松心情,另一方面也可以对闽南建筑文化有更加深入的感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