房与家

年底该不该买房,千万别陷入这四个思维误区

  刚刚过去的长假,曾经火爆的金九银十辉煌不再,人们对于楼市走势越来越琢磨不透了,有人甚至放言相信政策没用,有钱就得赶紧买房,早上车早安生。对于买房,人们似乎已经形成了思维惯性,小编觉得,越是这个时候就越要避免走进几个思维误区。

  误区一:了解政策没用

  房价(南宁房价当日报)涨跌都有一定的规律,要知道,政策都是伴随市场变化而做出调整的,而且都是持续性的,像2015年的连续降息降准、减免税费,都是为了刺激购房需求释放,目的是去库存。接下来的2016年楼市的火爆大家有目共睹,炒房客的参与让本该刚需享有的住房权益受到严重侵害,房价被炒高,房子的金融属性大大超过了居住属性,市场的风向变了,于是政策开始收紧。

  说了解政策没用的人,要么是没能及时买房,把不满迁怒于政策;要么是已经买了房子,而且是歪打正着上了车买赚了,就觉得还是相信自己的判断靠谱。显然,这些人都摆脱不了盲目买房的标签,买房不看政策是最不该犯的错误,通过政策可以对市场有一个认识,比如年初北京出台限制商住房的规定,只能全款买,不可以贷款,这个时候就可以判断出市场对商住房不太友好了,然后分析买商住房的利弊后,选择买或者不买。总之就是市场和政策密不可分,二者独立出来都不利于作出客观、理性的判断。

  误区二:选对买房时机就能稳赚

  关于买房,时不时都会有人问,什么时候买房最合适?深入分析的话,能问出这个问题的人,实际上是怀着一颗“希望买房后房价能稳赚不赔”的心理,房价和买房时机固然重要,但是不要忘了楼市的另一个重要特点,那就是分化问题,不同地区、城市,同一城市的不同地段、小区、楼盘,甚至是同一栋楼的不同楼层,房价都是有差异的,选对房子跟选对时机一样重要,在市场里,能买到赚到的人毕竟是少数,多数人的情况是,买不对房子,买郊区的后悔当初没狠下心买个市区小房子,起码能占个好学位;买绿化好的小区,生病时后悔没买医院旁边的二手房。

  这样的情况就是买的房子没有满足购房人长远需求,虽然可能当时价格便宜,但家里有病人,忽视了对于医疗资源的需求,选对买房时机似乎变得没那么重要了,自己并没有完全赚到。

  误区三:买房过分相信“别人说的”

  很多人买房子,有时并不是自己真的想买,看到身边的人买,自己也才有的念头。去年的时候,融360说房君的一位朋友就问,XX地方的房子值不值得买,我就问让为什么买房,预算是多少,他说就是看着人家都买房,自己也想买,要不然钱拿在手里也是贬值,至于预算嘛,还没有考虑清楚。我又问他,你去看过房子吗,回答是否定的。

  有些人,基本上都是在向别人征求意见,或是看新闻,或是问朋友,主观意识较弱。征求意见固然重要,亲自去看过房子才有助于形成自己的主观判断力,不至于把“要不要买房”都寄托在别人的意见上,别人的意见也只是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,只有你自己了解自己的诉求、情况。有时候,买房人心里有了一个决定,但就是下不了决心,旁人稍微鼓励一下,可能就会迈出去这一步,如果是个错误的决定,还要埋怨别人,这类人不在少数。

  误区四:选中小银行比四大银行更能省钱

  有些人认为四大银行财大气粗,推出的贷款业务要求多收费高,相比之下,中小银行门槛相对低一些。国有银行跟中小银行确实有各自的优缺点,但是别忘了,它们都是要盈利的,在利益的驱使下,难免会出现个别银行做出违规行为。最近,就有关于部分地区的多家大型银行发放个人消费贷款,用于本行个人按揭贷款首付的,和开发商组成CP,银行为了完成业绩,开发商为了赚钱,各取所需,出了问题受伤的还是购房人,大银行尚且如此,更何况小银行呢。

  虽说这些不是普遍现象,但过分相信部分银行也不是明智的选择。选银行的时候,要从规模、对房贷业务的重视程度、贷款利率、放款速度、服务水平等多方面了解,可以的话去业主群,或者论坛里了解以前的业主在该银行的贷款申请情况,深入到一线才能了解的深刻些。切忌不要凭着惯性思维,或者主观判断银行好坏,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。

  融360说房君认为,2017年逐渐接近尾声,处于买房边缘的人的心情是复杂的,一方面利率提高、放款周期变长,整体购房成本升高,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迫切的住房需求,买房如上战场,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,买房人需要整理自己的思绪,总结出对买房的要求,以及自己的底线(包括成本底线,对房子地段、户型的硬性要求),避免陷入思维怪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