房与家

教育部:考虑推行多校划片,为教育地产降温

  目前我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5.4万所,在校生达1.38亿,在各级教育中人数最多、规模较大。为促进学校、区域均衡发展,从2013年开始,国家教育督导委员会启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工作,并建立了复查监测机制,对已通过国家评估认定的地区进行监测和复查。截至目前,全国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督导评估认定的县(市、区)达1124个,其中京、津、沪、苏、浙5省(市)已整体通过国家教育督导委员会的均衡评估。

  但是,县域均衡并不能满足学生家庭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,例如北京丰台区的家长总是希望孩子能到西城或海淀就读,而后两个区的家长又盯着实验二小或者中关村一小等名校。在收费择校、推优等形式相继被禁之后,教育地产成为了家长们少有的选择,择校也被形容为“过去凭条子,现在凭房子。”

  “我觉得解决择校问题的根本路径同样是供给侧改革。”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认为,择校的根本原因还是供需矛盾,是优质教学资源供给不足。就近入学是控制需求方面的措施,下一步教育系统应该适应需求,提供更多学校、开辟更多资源。比如上海推行的公办学校负责保基本,民办学校提供选择,北京的集团化办学、学校联盟都是很好的方法。

  教育部基础一司司长王定华表示,择校热需标本兼治。“首先要继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,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试行市域均衡,同时通过学校联盟、集团化办学、划分大学区等方式,迅速扩大优质教学资源,这是根本之策。”王定华透露,教育部正在考虑推行多校划片,也就是一个小区对应多个小学初中,让买了教育地产的家庭也不确定到底能上哪个学校。“我们一方面通过这种方式为教育地产降温,另一方面加大查处力度,及时曝光择校现象,务必把就近入学落到实处。”王定华说。

  话虽如此,教育地产的温度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降下来的。为了下一代考虑,很多人还是会提前购买教育地产,小编在此提醒一定要注意以下事项。

  提醒一:靠的近不一定就是教育地产

  在不少刚刚接触教育地产的家长眼里,教育地产买得距离学校越近,孩子上学越保险。甚至透过自己卧室窗户就能看到的学校,学区图中却没有自己的楼,最终孩子还是无法去该校读书。

  因此购房者要经常登录各区教育系统网站,查询了解目标学校具体的学区范围,并适时留意各个学校的学区变动。

  提醒二:看原房主户口是否已迁走

  鸡蛋换鹌鹑蛋,这样的故事还在发生。许多热点学区内的老房子成为了“紧俏货”,价格一路走高。不过,与购买新房子不同,买卖二手房的时候涉及产权、户籍的变更,一旦没有处理妥当,就会有买了教育地产孩子仍不能入学的风险。

  目前不少中介会对户口有严格要求,合同当中都会写明户口迁出时间和违约责任,以确保买房者的孩子能顺利入学,如果违约,业主需赔偿客户违约金,具体赔偿价格,需要业主和客户协商。

  如果户籍地址已有常住户口存在,户口迁移这一过程必须要在交易结束前完成。目前通行的做法是,在买卖合同中约定交房之后办户口迁移,逾期每天交万分之五的违约金。

  提醒三:学校对入学是否有要求

  一般来说,知名度越高的学校学位越紧张,各个学校细则不同,有的学校学位实行排名制,有的则优先入户时间,所以目标学校对学位申请的具体要求,必须事先打探清楚。

  鉴于户口已迁走、学位仍被占用的情况偶有发生,购买教育地产的家长需搞清楚该房学位是否已被占用。如该房学位已占用,则该学位使用将受到一定限制,如小学在6年内不能使用,而中学在3年内不能使用。因此,合同中除户口迁移之外,应明确学位问题。

  提醒四:看开发商与教育局的文件

  市教育局在今年的工作要点中也明确提到,继续通过名校托管、联办、联盟等形式,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,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名校会“打破”现有的学区界限,出现在市民身边。一些不在主城区的“名校教育地产”,也成为不少新楼盘卖房时所打出的噱头,中介提醒规划和承诺要多看文件,防止被忽悠。“新建住宅如果打着教育地产的旗号,需要看是否与教育部门达成了协议。”

  提醒五:“商业楼”不属于教育地产

  在购买热点学校周边教育地产时,家长们还需要仔细留意的一件事情就是房源的性质。因为多数学校的服务区是指学区内的住宅楼,不含机关、单位和商业楼,不含正在建设或规划待建的住宅小区。有的新建小区居民的房产是商业用房,并不是居住用房,而开发商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,在卖房子的时候,也不一定会把房源的性质说得那么明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