房与家

一套房子牵扯出的五种社会关系

  曾经有那么一个丧心病狂的话题——“给你一百万,你会怎么花”?你是会选择在坦洲或者西区买一套房子,还是去国外旅游两个月?有人马上进入委屈模式,现在物价高涨,房价高企,区区一百万算得了什么?还不如洒脱地拿一百万去环游世界,事关人生苦短,与其在水泥盒子里禁锢了海阔天空,还不如在水泥盒子外笑傲江湖来得自在。但是,也有另外的一种人,喜出望外地拿着这100万去坦洲或者西区,甚至是三乡买一套房子,然后继续在工作岗位上奋斗。在视房子如安身立命之所的国度,后者比例无疑要更大。

  放眼珠海,如今刚需无奈远走主城区,迁徙到西区、坦洲、三乡,他们共同的目的只有一个:找一个买得起房的地方,力所能及地买一套房。中国人素来有房子情结,你切莫低估一套房子的意义;中国人对房子的期望,对于美好的未来,居住生活改善的期望,从来没有任何改变过。房子不仅仅是“水泥盒子”,更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典型隐喻。

  中国人需要房子,除了不能睡到大街上去这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由外,还有许多老外不理解的理由:上户口和迁移户口需要房子,恋爱搞定女人要房子,子女的教育和以后的养老需要房子……究竟一套房子究竟能衍生出怎样的社会关系?我们一起来揭秘下。

  关系之一:生活

  衣、食、住、行等生活方式随着居住地的变化也悄然发生改变,出行方面,住市区,交通自然是方便,出入基本靠公共交通,可谓贵了放假便宜了车费,住郊区,地理位置相对偏远,但社区园林非常满意,出行基本靠开车或坐地铁;运动、就医、聚会以及购物也因居住地变化而变化,离市区越近行动越方便但放假也随之越贵。

  关系之二:家庭

  在今天的中国,男人没有一套像样的房子,若想讨个老婆,可谓天方夜谭,痴人说梦。女朋友想嫁,丈母娘也不同意。当你拼凑够了首期,当上了房奴,才能如愿把老婆娶进门。

  有房几乎成了时下中国女性公认的排名前列择偶标准,也是男性展示自身经济实力的排名前列标志。“你买了房吗?在哪个楼盘?是多少价位?”这些言语逐渐成为时下中国年轻人的主流对话。住房是晴雨表,有房人神采飞扬,无房人垂头丧气,大房子人人称羡,小房子黯然神伤。

  关系之三:户籍

  刚毕业的众多学子初入社会,理想抱负往往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,在找工作的时候频频碰壁,是他们能力不行吗?或许也只是因为他们的档案、户口没有迁出,有了房子才能迁出,这也真是令人费解。

  关系之四:教育

  望子成龙、望女成凤是中国家庭的传统夙愿。对不少家长而言,包括学位在内的教育配套是购房考虑的必要因素,大多数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入读住所所在地的公立学校,享受最优质的教育资源。买一套房子赠一个未来!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,这付予了“房事”更大的社会意义。

  关系之五:养老

  年轻时,挣钱养房子;等老了,房子来养老。2014年上半年试行推广了“以房养老”的具体政策。消息一出,立马引来众多争议。不少人吐槽,三十岁买套房子,房贷还了三十年,再把房子抵押出去养老,赤条条的来光秃秃的走,恭喜广大人民成了名副其实的无产阶级。房子就是中国人的命根子,要想用来打养老的主意依然任重道远啊。